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法律事务 > 正文

以案说法:网络直播购物陷阱多, 老年消费者如何避坑

发布时间:2025-07-25 来源: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 阅读次数: 【字体:

一、案情简介

王奶奶是一位退休职工,平时喜欢观看直播。在某直播间中,主播声称其售卖的一款保健品具有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神奇功效,并展示了一些所谓的患者康复案例。王奶奶信以为真,花费5000元购买了一个疗程的保健品。服用一段时间后,王奶奶发现该保健品并没有任何治疗效果,与主播宣传的完全不符。   

二、案例分析

(一)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以下简称《广告法》)第十七条、十八条规定,除医疗、药品、医疗器械广告外,禁止其他任何广告涉及疾病治疗功能,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内容。本案例中,网络直播销售的商品为保健品,属于非药品,不得宣传可以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治疗疾病”功效,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二)商家误导老年消费者购买不符合其需求的商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消保条例》)第十五条规定,经营者不得通过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虚构或者夸大商品或者服务的治疗、保健、养生等功效,诱导老年人等消费者购买明显不符合其实际需求的商品或者服务。本案例中,主播通过虚假宣传所销售的保健品的功效,诱导老年消费者购买了普通保健品,而非其实际所需要的具有治疗高血压等疾病功效的商品,违反了《消保条例》的相关规定。

(三)消费者可以要求三倍惩罚性赔偿

根据《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第十六条规定,商家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品说明、商品标准、实物样品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服务的,属于欺诈行为。本案例中,商家通过虚假宣传,故意将普通保健品描述为具有治病功效的商品,误导王奶奶购买不符合其治疗需求的保健品,此行为涉嫌欺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消费者可要求三倍惩罚性赔偿。

三、消委观点

消费者应明确保健品与药品的界限,牢记保健品≠药品,无治疗疾病的功效;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需通过正规医院就诊,遵医嘱使用药品。警惕直播带货虚假宣传,对主播宣称的“患者康复案例”“专家推荐”“临床数据” 等信息,要求提供正规资质证明(如国家药监局批准的保健品批文 “蓝帽子” 标识、检测报告),可通过官方渠道(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产品信息。网络购物时应选择正规渠道,不私下添加微信和支付宝转账,注意保存直播录像、聊天记录、购物凭证等证据,方便维权。

直播平台应建立保健品直播的专项审核机制,开播前审核商家资质(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保健品批文);实时监控直播内容,对涉及“治疗疾病”“虚假案例”的话术立即阻断并进行处罚(如限流、封号);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投诉渠道,及时介入纠纷处理。

商家应该诚信合规经营,杜绝虚假宣传,遵守《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保条例》等法律法规,严禁对保健品宣传“治疗疾病”功效(如宣称 “降血压”“治糖尿病”),仅可标注经批准的保健功能(如“辅助降血脂”需有明确批文)。不虚构“患者案例”“检测数据”,所有宣传内容需有真实、科学的依据,避免使用“最有效”“根治”等绝对化用语。明确产品资质与风险提示,主动公示产品的“蓝帽子”批文、生产许可证等资质文件,在商品详情页显著位置标注“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等提示语,确保消费者的知情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