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市县之窗 > 正文

助武昌鱼 “跃龙门”,破产业发展困局

—— 记鄂州市市场监管局消费维权与行政执法衔接工作成效

发布时间:2025-10-23 来源: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 阅读次数: 【字体: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鄂州,这座百湖之市,凭借一道武昌鱼香飘四海。武昌鱼早已超越寻常水产品的范畴,成为鄂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和城市名片。然而,这张“金字招牌”背后,曾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标签危机”。

危机爆发:标签瑕疵引发连环索赔

2023年底,全国12315平台突然涌入多起投诉,直指东塔食品的武昌鱼配料表标注错误——“鸡精”未按新规标注为“鸡精调味料”。公司负责人洪斌回忆:“投诉人拉我进微信群,说赔偿就能撤诉。”起初他选择息事宁人,却没想到这是噩梦的开始。2023至2024年间,35起恶意索赔接踵而至,投诉人甚至直接施压超市下架产品。一时间,库房积压如山,资金链断裂,30多名核心员工陷入停工困境,洪斌一度做好破产准备。

监管破局:智慧消保筑起"防火墙"

鄂州市市场监管局通过智慧消保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发现,这些投诉均指向标签瑕疵,与产品质量无关。“我们研判发现,同一投诉人在平台发起过百余次类似投诉,这明显是职业索赔。”临空经济区分局局长祝敏介绍。监管部门立即组建专班,为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报告”,不仅召回全部涉案产品,更对新包装进行“靶向诊疗”,逐一核查10余处标签细节。这种“服务式监管”让产品彻底合规,投诉量骤降80%。

涅槃重生:从标签合规到品牌突围

产品虽已合格,市场信任却已崩塌。洪斌尝试降价促销,却无人问津。关键时刻,市市场监管局再次伸出援手,指导申报“荆楚放心礼”。2025年3月,鄂州武昌鱼在全省特色消费品发布会上高调亮相,不仅获得高德地图精准导航标注,更入驻“供销荆选”线上商城。“现在产品包装印着‘荆楚放心礼’logo,消费者一看就放心。”洪斌透露,2024年公司产值翻近两番,产品还通过花湖国际机场实现“一日达全国”。

产业升级:一条鱼撬动千亿产业链

这场危机成为鄂州武昌鱼产业升级的转折点。依托国家级武昌鱼研究院,鄂州培育出无肌间刺新品种;联合长沙水业集团推出“长沙水·武昌鱼”区域合作项目,在橘子洲头展销期间单日接待游客超万人次。如今,鄂州武昌鱼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5万余人就业,正从“长江鲜”升级为“国潮礼”,书写着“一条鱼激活一座城”的传奇。

这场“标签保卫战”背后,折射出鄂州市市场监管局在在消费维权与行政执法衔接工作中的持续探索与创新。近年来,该局以局所队伍整合为根基、数据赋能为引擎、机制创新为抓手,将服务贯穿于消费维权与行政执法衔接全过程,探索出一条贴合本地实际、彰显鄂州特色的消费维权新路径,为优化消费环境、守护民生福祉注入强劲动力。

通过组建专业化消费维权与行政执法队伍,实现“接诉—分派—处置—反馈”全流程闭环,平均响应时间从24小时压缩至2小时,投诉调解成功率提升至64.69%,较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0.27个百分点。同步开发的“诉转案”智慧平台实现了投诉数据与案件办理无缝衔接,系统自动抓取投诉举报关键词、自动匹配涉嫌违法行为和法律条款,为执法人员提供技术支撑。平台自8月份试运行以来,从全国12315平台抓取投诉举报178件,自动生成案源线索71件,识别率39.89%,案件转化率15.49%,达去年同期的6倍。  

在此基础上,推行更具特色的“3+1+N”机制,对一个月内同一经营主体出现3次以上同类问题的投诉,由辖区执法人员上门开展1次“全面体检”,并制定N项服务措施,帮扶经营主体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同步建立民生领域“红黑榜”制度,通过媒体公布诚信经营主体(红榜)和违法失信企业(黑榜),今年累计发布计量“黑榜”10次,发布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红黑榜”2次。倒逼经营主体完成整改,市场经营秩序持续向好。

从东塔食品的“标签危机” 到武昌鱼产业的“价值跃升”,鄂州市市场监管局用创新实践诠释了“监管为民”理念。下一步,鄂州市市场监管局将继续锚定消费维权与行政执法衔接的工作目标,以更专业化的队伍、更智能化的手段、更精细化的管理,为市场监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鄂州力量,为全国消费环境优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鄂州样本。

图为2024年12月鄂州市临空经济区市场监管部门邀请鄂州市东塔食品工贸有限公司开展“产品问诊·助跑发展”市场监管助企提能专项服务座谈会图片1.png

图为2024年12月 鄂州市临空经济区市场监管部门邀请鄂州市东塔食品工贸有限公司

开展“产品问诊·助跑发展”市场监管助企提能专项服务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