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至25日,《中国消费者》杂志联办暨消协组织通讯员工作会议在贵阳成功举办。会议围绕加强全国消协组织通讯员队伍建设、提升新闻宣传业务能力、推动《中国消费者》杂志联办水平提升等内容展开交流研讨,为进一步做好消费维权宣传工作凝聚共识、夯实基础。
中国消费者协会副秘书长潘海峰出席会议并讲到,消费维权新闻宣传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连接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作用,是沟通调解消费纠纷的重要抓手。《中国消费者》杂志作为市场监管总局主管、中消协主办的媒体平台,亦是全国消协组织共建共享的重要舆论阵地。各地消协组织要加强协同联动,充分发挥这一平台作用,做好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联合开展公益活动,展示维权工作成效,扎实推进消费科普和杂志宣传推广等工作。
贵州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二级巡视员杨勇在致辞中系统介绍了贵州省在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实践经验与工作成效。他指出,当前消费升级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消费维权工作已从传统的“事后补救”向全社会协同共治转变,需要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强化执法、消费者提升维权能力、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共同构建消费维权新格局。
贵州省消费者协会秘书长陈静重点介绍了本省跨区域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创新做法,探索建立“政府主导、消协协调、企业自律、社会参与”协同维权机制的相关情况,并积极运用新媒体渠道开展消费宣传教育,增强消费者防范意识,多措并举推动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会议还邀请了部分专家、教授以及行业代表分享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具体做法。中国消费者协会新闻部主任戴崴以“发挥新闻宣传舆论作用 讲好消费维权故事”为主题,结合实际案例,阐述了舆情应对和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有效做法。
贵州大学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唐娟围绕AI的应用进行了“AIGC时代宣传干部的媒介素养提升”主题讲解,从传播环境变迁、媒介素养要求及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强调宣传干部需提升信息甄别、舆情监测应对和AI工具运用能力,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善用技术赋能宣传工作。
贵州日报报刊社机关党委原书记、高级编辑黄嘉模分享了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的经验。黄嘉模表示,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拿事实来说话”既是根本遵循,又是有效方法。“拿事实”需讲究方法,关键在于选取具有典型性、震撼力、说服力、鲜活度和关注度的事实,才能增强舆论引导的实效。抖音相关人员分享了新媒体的应用技巧和发展方向。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围绕杂志联办工作进行了交流讨论。各省(区、市)消协组织通讯员代表一致认为,做强舆论阵地是推进消费者权益保护事业的关键。大家围绕如何通过联合办刊提升质量、凝聚共识加大宣传,共同打造全国消协组织舆论宣传阵地,以更高水平传播消费维权最强音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消费者杂志社书记刘福林在会议总结发言中对通讯员队伍建设提出了四点希望:一要“脚下有泥”,深入消费维权一线,捕捉鲜活案例,让报道接地气、带露珠;二要“笔下有光”,以有温度、有力量的笔触讲述维权故事,传递公平正义;三要“手中有招”,善用新技术新平台,提升宣传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四要“心中有爱”,坚守为民情怀与维权初心,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消费维权事业。最终通过增强“四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消协通讯员队伍。
会上还对2024年以来全国消协组织通讯员工作进行了系统回顾与总结,并对在消费维权新闻宣传报道工作中表现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扬。其中,江苏省消保委、湖北省消委会、杭州市消保委3家单位获评优秀组织单位;翁羽霄、徐悦、胡少敏、邹煦阳、张琦、胡翠兰、许英、凌远昌、燕飞、任军、罗一耘、文雯、王芙蓉、刘丽芳、陶颖共15人被评为优秀通讯员。